景點



澳門歷史城區是以澳門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,包括20多座歷史建築,於2005年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。澳門歷史城區是一片以澳門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,以相鄰的廣場和街道連接而成,包括20多座歷史建築。

 

1. 大三巴牌坊

大三巴牌坊是聖保祿教堂正面前壁的遺址。聖保祿教堂附屬於聖保祿學院,該學院於1594 年成立,1835年一場大火燒毀了聖保祿學院及其附屬的教堂,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。

 

2. 玫瑰堂

玫瑰堂由聖多明我會(道明會)創建於1587年,是該會在中國的第一所教堂。教堂初時用木板搭建,華人稱之為「板樟廟」,又因教堂供奉玫瑰聖母,故稱為「玫瑰堂」。教堂旁的“聖物寶庫”收藏了三百多件澳門天主教珍貴文物

 

3. 媽閣廟

媽祖閣,俗稱媽閣廟,位於澳門半島西南方媽閣山山腰上,是澳門現存廟宇中有實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廟宇,也是澳門文物中原建築物保存至今時間最長的。

 

4. 亞婆井前地

亞婆井的葡文意思是“山泉”(lilau),是以前澳門主要的水源,是葡人在澳門最早的聚居點之一。澳門葡人民謠說:“喝了亞婆井水,忘不掉澳門;要麼在澳門成家,要麼遠別重來。

 

5. 鄭家大屋

鄭家大屋建於1869年前,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的故居,建築體現中西結合之特色。

 

6. 港務局大樓

港務局大樓於1874年建成,原稱摩爾兵營,俗稱水師廠,是當時由印度來澳的警察營地。1905年大樓改為港務局和水警稽查隊的辦公地點。現為港務局的辦公大樓。

 

7. 聖老楞佐教堂

聖老楞佐教堂創建於16世紀中葉,是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。華人稱之為“風信堂”,又以粵語諧音稱為“風順堂”有祈求「風調雨順」之意。

 

8. 崗頂前地

崗頂前地古稱磨盤山,自然環境清幽典雅,著名的建築物有聖奧斯定教堂、崗頂劇院、聖若瑟修院、何東圖書館等,加上由碎石鋪成的波浪圖案路面,散發着濃郁的歐陸情調。

 

9. 崗頂劇院

原稱伯多祿五世劇院,建於1860年,但當時只建成主體部分,至1873年才加建具新古典主義建築特色的正立面。它是中國第一所西式劇院,供戲劇及音樂會演出之用,也是當年葡人社群舉行重要活動的場所。

 

10. 聖若瑟修院大樓及聖堂

聖若瑟修院於1728年由耶穌會士創辦,於二百多年培養了許多中國和東南亞各地的教會人才,被老一輩的澳門人稱為澳門天主教的「少林寺」。

 

11. 何東圖書館大樓

何東圖書館大樓建於1894年(清光緒二十年)以前,原主人為官也夫人。香港何東爵士於1918年購入該大樓,他逝世後,其後人根據他生前的遺囑,將大樓及港幣二萬五千圓贈予澳門政府作開設公共圖書館之用。1958年圖書館正式對外開放

 

12. 聖奧斯定教堂

由西班牙奧斯定會修士於1591年創建,教士們最初便用蒲葵葉覆蓋屋頂來遮擋風雨,每當大風吹來,蒲葵葉便隨風飛揚,華人覺得這情景像龍鬚豎起,就稱教堂作“龍鬚廟,後又以粵音轉稱“龍嵩廟”。

 

13. 民政總署大樓(現市政署大樓)

民政總署大樓(現市政署大樓)前身為市政廳,建於1784年,後曾多次重修,目前規模是1874年重修時形成的,充滿南歐建築藝術特色。

 

14. 議事亭前地

議事亭前地因地處議事亭(澳門市政廳前身)而命名,本地居民又俗稱此地為「噴水池」。開埠至今,議事亭前地一直是澳門的市中心。

 

15. 三街會館(關帝廟)

三街會館,又名關帝廟,「三街」指澳門最早的三條街道:營地大街、關前街和草堆街,是早期澳門華人商家的議事場所。

 

16. 仁慈堂大樓

仁慈堂於1569年由澳門首任主教賈尼路創立,負責慈善救濟的工作,成立後,仁慈堂開辦了中國第一間西式醫院白馬行醫院。仁慈堂大樓修建於18世紀中葉,至1905年形成今天的面貌,具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

 

17. 大堂(主教座堂)

大堂約於1622年以三合土建造。後因1836 年受颱風吹襲,損毀嚴重,1844 至1850 年由澳門土生建築師設計重建。重建後教堂的正立面朝西北,與主教府共同圍合成一個“前地”空間。

 

18. 盧家大屋

盧家大屋位於大堂巷七號住宅,是澳門著名商人盧華紹(盧九)家族的舊居。 據屋內左次間天井檐口的題詩年份顯示,約於清光緒十五年(1889年)落成,是典型的中式大宅。

 

19. 哪吒廟

哪吒廟位於大三巴牌坊後右側,創建於1888年,改建於1901年,廟內供奉哪吒。該廟供奉的哪吒,是一個神話人物,為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,從17世紀後期開始受澳門民間供奉。

 

 

20. 舊城牆遺址

舊城牆遺址是葡人在澳門建城牆,最早可追溯至明朝隆慶三年(1569年),當時整個澳門城除西部內港外,北部、東部及南部均建有城牆,並於諸要塞處建置炮台,使澳門成為一座軍事防範嚴密的城堡。現存的舊城牆遺址,正是當時所建的一部分。

 

21. 大炮台

大炮台創建於1617年,名為聖保祿炮台,澳門居民多稱為「大炮台」。這座炮台是當時澳門防禦系統的核心,為軍事禁區,與其他炮台一起構成覆蓋東西海岸的寬大炮火防衛網。1965年原營房位置改建成氣象台,1966年氣象台遷入後開放為遊覽區。

 

22. 聖安多尼教堂(花王堂)

聖安多尼教堂約建於1558至1560年間,是澳門三大古老教堂之一。以往葡人婚禮多在此舉行,華人因此亦稱為“花王堂”。據《澳門記略》記載:“北隅一廟,凡蕃人男女相悅,詣神盟誓畢,僧為卜吉完聚,名曰花王廟。”

 

23. 東方基金會會址

東方基金會會址建於18世紀70年代,原址是葡國皇室貴族俾利喇(Manuel Perreira)的別墅。該建築可能是澳門首幢別墅式花園的豪華住宅,1885年該址成為澳葡政府的財產,現為東方基金會會址。

 

24. 基督教墳場

基督教墳場原稱東印度公司墳場。1821年,第一位來華傳教的新教傳教士馬禮遜的妻子因病在澳門去世。馬禮遜其時為東印度公司職員,便請東印度公司出面向澳葡當局申請將現址闢為墳場,是為澳門第一座基督教新教墳場。

 

25. 東望洋炮台(含東望洋燈塔及聖母雪地殿聖堂)

東望洋炮台位於澳門半島最高峰東望洋山之巔,修築於1622 年,俯瞰整個半島,炮台上建有一燈塔及小教堂。
東望洋燈塔建於1864年,是中國海岸第一座現代燈塔,其所在地面位置之座標值亦為澳門於世界地圖上之地理定位。燈塔側的小教堂名為聖母雪地殿建於1622年,教堂內的拱頂和牆身繪有中西藝術的彩色壁畫,是本地眾多教堂中獨一無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