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点



澳门历史城区是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,包括20多座历史建筑,于2005年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。澳门历史城区是一片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,以相邻的广场和街道连接而成,包括20多座历史建筑。

 

1. 大三巴牌坊

大三巴牌坊是圣保禄教堂正面前壁的遗址。圣保禄教堂附属于圣保禄学院,该学院于1594 年成立,1835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圣保禄学院及其附属的教堂,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。

 

2. 玫瑰堂

玫瑰堂由圣多明我会(道明会)创建于1587年,是该会在中国的第一所教堂。教堂初时用木板搭建,华人称之为“板樟庙”,又因教堂供奉玫瑰圣母,故称为“玫瑰堂”。教堂旁的“圣物宝库”收藏了三百多件澳门天主教珍贵文物

 

3. 妈阁庙

妈祖阁,俗称妈阁庙,位于澳门半岛西南方妈阁山山腰上,是澳门现存庙宇中有实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庙宇,也是澳门文物中原建筑物保存至今时间最长的。

 

4. 亚婆井前地

亚婆井的葡文意思是“山泉”(lilau),是以前澳门主要的水源,是葡人在澳门最早的聚居点之一。澳门葡人民谣说:“喝了亚婆井水,忘不掉澳门;要么在澳门成家,要么远别重来。

 

5. 郑家大屋

郑家大屋建于1869年前,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,建筑体现中西结合之特色。

 

6. 港务局大楼

港务局大楼于1874年建成,原称摩尔兵营,俗称水师厂,是当时由印度来澳的警察营地。1905年大楼改为港务局和水警稽查队的办公地点。现为港务局的办公大楼。

 

7. 圣老楞佐教堂

圣老楞佐教堂创建于16世纪中叶,是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。华人称之为“风信堂”,又以粤语谐音称为“风顺堂”有祈求“风调雨顺”之意。

 

8. 岗顶前地

岗顶前地古称磨盘山,自然环境清幽典雅,著名的建筑物有圣奥斯定教堂、岗顶剧院、圣若瑟修院、何东图书馆等,加上由碎石铺成的波浪图案路面,散发着浓郁的欧陆情调。

 

9. 岗顶剧院

原称伯多禄五世剧院,建于1860年,但当时只建成主体部分,至1873年才加建具新古典主义建筑特色的正立面。它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剧院,供戏剧及音乐会演出之用,也是当年葡人社群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。

 

10. 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

圣若瑟修院于1728年由耶稣会士创办,于二百多年培养了许多中国和东南亚各地的教会人才,被老一辈的澳门人称为澳门天主教的“少林寺”。

 

11. 何东图书馆大楼

何东图书馆大楼建于1894年(清光绪二十年)以前,原主人为官也夫人。香港何东爵士于1918年购入该大楼,他逝世后,其后人根据他生前的遗嘱,将大楼及港币二万五千圆赠予澳门政府作开设公共图书馆之用。1958年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

 

12. 圣奥斯定教堂

由西班牙奥斯定会修士于1591年创建,教士们最初便用蒲葵叶覆盖屋顶来遮挡风雨,每当大风吹来,蒲葵叶便随风飞扬,华人觉得这情景像龙须竖起,就称教堂作“龙须庙,后又以粤音转称“龙嵩庙”。

 

13. 民政总署大楼(现市政署大楼)

民政总署大楼(现市政署大楼)前身为市政厅,建于1784年,后曾多次重修,目前规模是1874年重修时形成的,充满南欧建筑艺术特色。

 

14. 议事亭前地

议事亭前地因地处议事亭(澳门市政厅前身)而命名,本地居民又俗称此地为“喷水池”。开埠至今,议事亭前地一直是澳门的市中心。

 

15. 三街会馆(关帝庙)

三街会馆,又名关帝庙,“三街”指澳门最早的三条街道:营地大街、关前街和草堆街,是早期澳门华人商家的议事场所。

 

16. 仁慈堂大楼

仁慈堂于1569年由澳门首任主教贾尼路创立,负责慈善救济的工作,成立后,仁慈堂开办了中国第一间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。仁慈堂大楼修建于18世纪中叶,至1905年形成今天的面貌,具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

 

17. 大堂(主教座堂)

大堂约于1622年以三合土建造。后因1836 年受台风吹袭,损毁严重,1844 至1850 年由澳门土生建筑师设计重建。重建后教堂的正立面朝西北,与主教府共同围合成一个“前地”空间。

 

18. 卢家大屋

卢家大屋位于大堂巷七号住宅,是澳门著名商人卢华绍(卢九)家族的旧居。 据屋内左次间天井檐口的题诗年份显示,约于清光绪十五年(1889年)落成,是典型的中式大宅。

 

19. 哪咤庙

哪咤庙位于大三巴牌坊后右侧,创建于1888年,改建于1901年,庙内供奉哪咤。该庙供奉的哪咤,是一个神话人物,为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,从17世纪后期开始受澳门民间供奉。

 

 

20. 旧城墙遗址

旧城墙遗址是葡人在澳门建城墙,最早可追溯至明朝隆庆三年(1569年),当时整个澳门城除西部内港外,北部、东部及南部均建有城墙,并于诸要塞处建置炮台,使澳门成为一座军事防范严密的城堡。现存的旧城墙遗址,正是当时所建的一部分。

 

21. 大炮台

大炮台创建于1617年,名为圣保禄炮台,澳门居民多称为“大炮台”。这座炮台是当时澳门防御系统的核心,为军事禁区,与其他炮台一起构成覆盖东西海岸的宽大炮火防卫网。1965年原营房位置改建成气象台,1966年气象台迁入后开放为游览区。

 

22. 圣安多尼教堂(花王堂)

圣安多尼教堂约建于1558至1560年间,是澳门三大古老教堂之一。以往葡人婚礼多在此举行,华人因此亦称为“花王堂”。据《澳门记略》记载:“北隅一庙,凡蕃人男女相悦,诣神盟誓毕,僧为卜吉完聚,名曰花王庙。”

 

23. 东方基金会会址

东方基金会会址建于18世纪70年代,原址是葡国皇室贵族俾利喇(Manuel Perreira)的别墅。该建筑可能是澳门首幢别墅式花园的豪华住宅,1885年该址成为澳葡政府的财产,现为东方基金会会址。

 

24. 基督教坟场

基督教坟场原称东印度公司坟场。1821年,第一位来华传教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的妻子因病在澳门去世。马礼逊其时为东印度公司职员,便请东印度公司出面向澳葡当局申请将现址辟为坟场,是为澳门第一座基督教新教坟场。

 

25. 东望洋炮台(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)

东望洋炮台位于澳门半岛最高峰东望洋山之巅,修筑于1622 年,俯瞰整个半岛,炮台上建有一灯塔及小教堂。
东望洋灯塔建于1864年,是中国海岸第一座现代灯塔,其所在地面位置之座标值亦为澳门于世界地图上之地理定位。灯塔侧的小教堂名为圣母雪地殿建于1622年,教堂内的拱顶和墙身绘有中西艺术的彩色壁画,是本地众多教堂中独一无二的。